此书与其他思想史著作的明显优势是,作者不仅注重对于思想本身的介绍,也有对作者个人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的简要叙述。这些背景不仅包括具体的历史事件,更有对各个时期社会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状况的概括。这样,读者更能够理解这些大思想家何以发展出这种思想。
全书近三百万字的篇幅,涵盖了上自古希腊,下至二十、二十一世纪西方自由主义的复兴。此书既可以作为课外读物,也可以作为一个专业入门书目。如此鸿篇巨著,依博主之见,虽可将人引入政治思考中,却不可过分依赖。在读书中或读完后,仍需要依照其参考书目来阅读原著或更多的历史书籍。如此才能进一步加深对于历史与政治思想之理解。
现今,随着社会内部与外部矛盾愈加激化,在线下线上都有相当规模的“站队”“骂战”。据我个人观察,最大的一部分人,同时也是素质和水平平均最低的一部分人,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种族歧视、封建主义的色彩。这一些人在政治上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自己又迷信权力与权威。他们在国际政治上十分排外,痛斥欧美日韩等西方宪政民主国家及其文化,同时又相信俄罗斯是中国的“好兄弟”。他们在巴以冲突中反对以色列,却同样对国内无法中国化、世俗化的穆斯林没有好感。文化上以文明冲突、文化入侵这种视角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现象,他们崇尚国学、传统、中医等本土固有的文化。经济上更主张走出去而非引进来,他们为Made in China走遍全球而自豪,却又不惜怒砸苹果手机与日本汽车。他们中的有些仍怀念文化大革命中的红色记忆,仇富的本性让他们以毛泽东为偶像,民族主义色彩的意识形态让他们怀念那段“不做美国小弟”的时光。他们有时也被某些年轻人指责为“散发着恶臭的中年味”。
而另外还有一些被称为“毛左”“网左”的一派,他们以奉行“马列毛”思想为共同特征,思想上有极左的倾向。这一派的出现与壮大可能是由于改革开放后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导致的贫富分化。毛泽东死后,邓小平为首的改革派力推市场经济与政治改革,其中前一项延续至今,而后者中途夭折于“六四事件”。由于没有政治改革的配合,经济改革与发展中便出现了众多的“寻租”“官倒”“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毛左”将这种现象归因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大多相信,计划经济是更好的配置资源的手段,只有计划经济,或者更多地干预经济,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而在政治上,他们的多数认为中国目前已经不算是社会主义国家,甚至有的认为中国已经完全沦为资本主义。部分极端的一些人坚持毛泽东提出的“继续革命理论”,认为现应当由工人农民等无产阶级“重上井冈山”打倒“资产阶级当权派”,重新执掌政权来实行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除了这些共性外,根据他们“左”的程度,这一大派中内部又细分出不同的小派别。有些派别虽也可算作左,却不如上文所述那么激进,甚至在方法上截然不同,只保留了对于社会公平的诉求。
而奉行着自由主义的思想者的数量则似乎都没有前两者多。他们主要认为现在中国的主要问题是政治改革不够彻底,经济上没有给民办企业合适生存空间,国企这些没有活力的企业却因其地位而挤压了市场的活力。这一群体以高校中的一些学生、知识分子,民间的某些企业家、商人等为主。他们或是享受自由市场带来的效益,或是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比如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抑或是经历了无限制权力的打击而反对专制政体等等。他们的相当一部分关注男女平权、隐私权利、人权甚至动物权益,更加反对社会中的各种封建主义、道德保守主义等非现代化的思想。宗教上他们或许支持宗教宽容政策,比如反对对清真寺进行破坏其宗教特征的改建,反对迫害基督教地下教会等。在对外关系上,他们不支持盲目排外,更是对支持国货这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嗤之以鼻。
除此之外,还有新儒家(教)、佛教、无政府主义等,在此不再赘述。以上三派,亦有其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最大众的如网友所称的“复旦四杰”(张维为、陈平、沈逸、周文)、金灿荣等人。“左”的代表如未明子、姜文、马督工、艾跃进等。自由主义的代表则比如胡耀邦、习仲勋、杨继绳、编程随想、户晨风、李克强等。可这样贴标签的方式只展现了这些人物思想的大致一维投影,其思想本身远比“左”“右”、“保守”“进步”这种抽象的概括要复杂得多,故而这样的划分其实对了解具体内容上意义不大。
总之,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除去意识形态标签式的“扣帽子”,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仔细研读各种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哲学等思想,并且认真琢磨我们真正的时代精神为何,我们要在这样的社会中如何生存与发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